上莊姜的種植,從整理土地,到培育姜種,再到整個懷姜生長期的管理,一直遵循著祖輩流傳下來的經驗。
同樣是生姜,為什么上莊姜比懷姜和生姜都要名貴的多?
上莊姜、懷姜、普通姜究竟區別在哪里呢?
這個距離太行山不足300米的村子,每到下雨,雨水就裹狹著豐富的礦物質順流而下,這里的土壤常年受到從山淌下來的雨水的滋潤,土壤里的礦物質含量非常豐富,尤其富含硒元素。土壤的粘度比較大,曬干碾碎也不會呈粉末狀,而是一塊一塊的小顆粒,上莊姜在這樣的土壤里生長,自然長的硬實。
這個村子的地里位置也很獨特,北靠太行山,南臨黃河,青天河水又常年從村里流淌,使得這里冬天不過冷,夏天不過熱,非常適合姜的生長。
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,使得這里出產的上莊姜,比懷姜和普通姜更辣,更濃郁,姜絲多而細密,含水量少、姜精油含量高,膳食纖維和硒含量豐富。
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
相傳,公元672年(唐初),藥王孫思邈由秦入豫,行醫至河南懷慶府(現焦作博愛上莊附近)適逢寒冬,藥王就用當地姜取汁加入紅糖、蜂蜜、、甘草等熬制成膏讓人們當茶沖水飲用,人們喝后,頓覺精神旺盛。于是姜糖膏便在此地流傳下來。在清道光年間,經名醫指點,在用料上作了調整,完成了特色的姜參膏,也叫姜糖膏。流傳至今,造福無數女性。
在博愛流傳著這樣諺語:“前喬簍,后喬筐,蘇寨蘿卜,上莊姜。”諺語中提到的上莊姜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姜糖膏的主要原料。我國許多地方均種植有生姜,可要說起品質,博愛縣的上莊姜是很好的。
千百年來,勤勞樸實的博愛人把上莊姜做成了姜汁、姜粉、姜酒、姜糖,讓其物盡其用。在博愛縣月山鎮上莊村一帶,一些姜農仍然保留著一種傳統的制姜技藝——“曬伏姜”,當地人稱之為“上莊姜糖膏”或“上莊伏姜”。
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藥品稀缺,當時村子里家家戶戶都做一些‘上莊伏姜’備用,吃一小勺,出出汗,一小會兒就好了。”
制作“上莊姜糖膏”一定要在三伏天中到地中挖母姜。由于此時天氣炎熱,姜農站在太陽地一小會兒就已汗流浹背,很容易中暑,所以每挖半小時就要到樹下休息一會兒。“一個人多能挖5公斤母姜。”
姜農把經過挑選的母姜清洗后萃取姜汁。“姜汁需要使用古老的碓臼方式萃取,10斤姜能出3斤的姜汁,可做1斤姜糖膏。”上莊姜塊大、絲細,萃取出來的姜汁金黃透亮。根據的比例在盆中把姜汁與老紅糖進行融合,在充分攪拌后,將其放到陽光下暴曬。“一盆‘曬伏姜’每隔2個小時需要用木勺攪拌一次,連續暴曬十幾天,才能制出成品。”